close

陝西以PPP模式破解城鎮安全供水難題



正在修建的洞河水庫是陝西首個政企合作PPP項目。張偉 攝

陝南深秋的一個下午,漢陰縣居民張彬斌打開自己正在裝修房屋的水龍頭,一股清冽甘甜的自來水流出。

在離張彬斌傢距離不到一公裡的漢陰縣北城街道,施工工人正在忙碌地施工,改造落後的自來水管網,換上新型的管道,確保縣城供水管網更加安全。漢陰縣供水公司工作人員王大慶告訴記者:“新管道的直徑是以前的四倍,而且用的是新型材料,確保水質從自來水廠到用戶傢裡始終如一,使用壽命可達50年,將改變縣城管網修修補補的狀況,降低管網的故障率,持續穩定地為漢陰居民提供安全自來水。”

此刻在距離張彬斌傢約3公裡處的漢陰第二自來水廠,取自地表水庫的水正通過這裡“加工”成為優質的自來水,沉澱、過濾、吸附、消毒一套流程結束之後取自水庫的水源變成瞭可放心使用的自來水,確保清潔的自來水流進百姓傢。該水廠建成後可滿足縣城內7萬人的用水需求,持續穩定地保障縣城用水安全。

歷史欠賬讓縣城供水問題成難題

漢陰供水公司總經理劉守文告訴記者,由於歷史原因,很多縣城供水面臨投入不足難題,漢陰縣城之前攪拌機比較也面臨著供水管網生鏽老化,縣城供水單一的問題,籌措資金改造供水管網,修建縣城備用水源是目前正在開展的工作。

隨著城鎮化的加速,陝西全省84個縣城中有77個缺水,其中14個縣城嚴重缺水,還有34個縣城無備用水源。2014年夏季的幹旱天氣導致陝西陝南、關中多個縣城出現嚴重的供水困難,完善縣城供水,成瞭一個不得不解決的難題。

目前,陝西省內84個縣城供水單位中有63個虧損,負債超5億元,維系自身經營困難。更現實的問題是陝西縣城供水管網大多建於上世紀90年代以前甚至六七十年代。供水管網生鏽老化且不符合現今的標準,且故障率高,爆管率高發嚴重制約著縣城居民用水的穩定性。管網老化,使得水廠淨化處理後流出來的水質再好,等到從群眾傢裡的水龍頭流出來,水質已經或多或少打瞭折扣。

資金缺乏,但是解決群眾缺水問題卻迫在眉睫,全省大部分市縣均沒有能力配套資金,各縣隻能依托中央和省級投資,實際建設和規劃相差甚遠,缺錢成瞭制約縣城供水的最大難題。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市縣沒有錢,當前中央和省財政每年投入縣城供水資金3億元,隻佔總需求的15%,投入嚴重不足。有限資金平均下去等於‘撒胡椒面’,對解決超期服役的供水設施來說是杯水車薪。“撒胡椒面”的結果是頭疼醫頭,給多少錢就建多少工程,實際建設和規劃相距甚遠。到最後的結果是錢沒少花,事卻沒辦好,各方都有怨言。

借米煮飯 市漢堡成型機場化成為解決縣城供水的妙藥

縣城供水問題急需解決,分散的投錢方式又從根本上解決不瞭大問題,市場上又有充足的資金,如何創新思路借米煮飯,讓資本市場為陝西縣城水務建設服務,成瞭擺在陝西人面前的的一個好機遇。

2014年8月25日,時任陝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祝列克,召集省發改、財政、住建、水利等部門召開縣城供水專題會議,從規劃、融資、市場化等方面,為縣城供水發展勾畫瞭藍圖,指明瞭方向,要求用市場化手段,加大融資力度,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和資源,統籌解決縣城供水問題。

陝西省委省政府整合涉及供水財政專項資金,每年向陝西省水務集團註資2億元,實施清產、確權和劃轉,推進供水資產市場化,盤活水利資產,提升縣級供水能力。陝西省發改委、省財政廳將水務集團供水市場化工作列入全省首批“PPP”示范項目。

按照陝西省政府確定的“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管理”的水務市場化思路,陝西省水務集團開拓創新、主動作為,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之手,助力項目融資、加快工程建設、提升供水保障,包括國傢開發銀行、工商銀行在內15傢銀行向陝西省水務集團授信近1000億元,支持集團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保障陝西80多個縣城的水務管網建設和備用水源地建設,讓更多基層群眾喝到安全水、放心水。

洞河水庫是陝西首個政企合作PPP項目,陝西水務集團與漢陰縣政府共同出資承擔項目建設,解決瞭水庫建設存在的經費難題,開創瞭陝西水利項目市場化運作和水務建管一體化的局面。

在漢陰洞河水庫建設現場,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十五工程局的建設者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建設著洞河水庫,庫容為4627萬立方米的洞河水庫建成後將為漢陰提供5177萬立方米的穩定供水,為漢陰發展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在PPP項目運作中,陝西水務與地方政府開展緊密合作,參與供水項目建設與運營,將水源工程、管網、供水設施設備及涉水企業從政府職能中分離出來,由陝西水務通過市場手段,運用金融措施,盤活水利資產,為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同時,在供水PPP項目合作後,由陝西水務對供水項目進行投資建設與運營管理,將水利資產和中省投資作為資本金,吸引社會資源共同參與供水項目建設,為地方用水需求提供保障。通過PPP模式的運作,陝西水務盤活瞭國有資產,變資產為資本、變資本為資金,加大瞭籌融資力度,減輕瞭政府的財政負擔,提升瞭陝西省縣城供水的能力和水平,並在項目融資、投資建設、供水企業經營效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實現瞭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功能。

資金有瞭保障,水源建設就不再是大難題,水務集團韓城水務公司投資1160萬元在韓城芝陽鎮正在建設年供水能力為164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廠,保障鄉鎮一級居民喝到健康水,為鄉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發展提供穩定可靠的水源,預計該項目年底前可投入運營。在PPP模式的作用下,水務集團正在陝西多地進行水源建設,積極促進縣城、鄉鎮的水源建設,保障城鄉居民都能夠喝到健康放心的水。

資金保障 助推水務科技創新

資金保障,讓水務部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新服務工作中來,在漢陰遠程抄表收費系統正在逐步投入到市場,這可以讓用戶憑借手機APP可實現快速繳費,用戶通過手機可以實時監測自己用水情況,既節約瞭成本又方便瞭群眾,讓群眾明明白白用水。目前,遠程抄表系統正在富縣、南鄭、漢陰、子長等5縣逐步推廣,未來將向更大范圍開展應用。

此外,陝西正在開展全省水務信息化建設工作,建立私有雲中心,完成省級平臺在供水、水電、農業領域的信息化大集成。水務集團與中國水環境集團簽訂合資合作協議,就陝西省范圍內及周邊污水處理、污泥處置、中水回用、海綿城市、垃圾運收處置、綠色生態等領域進行合資合作,形成集研發、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服務能力。

陝西省水務集團供水公司總工程師廖正偉告訴記者,水務集團將堅定不移地走水務科技創新之路,用科技手段解決陝西水環境現狀,目前集團正在開展新型消毒技術的試點,在膜分離技術、納米陶瓷平板超濾膜、矽藻土粉末微濾成膜、遠程抄表系統等技術方面進行探索和試點。同時,水務集團將發起“陝西省水務科技研究產業園”的項目建設,全面促進水務行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應用。

理順思路 水務市場化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作為公益類國企,陝西省水務集團在保障民生、服務社會的前提下主動適應市場,在創新、創業、創造上先行先試,實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真正在市場中發揮自己的體制優勢、國企優勢、資源優勢,走出一條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科學發展之路,力求在實現企業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與企業效益共贏。

小迷川水庫是韓城首個採用PPP模式融資建造的水庫,屬於國傢抗旱水源建設項目。該水庫由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十五工程局承建,截止11月中旬,小迷川水庫建設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02億元,佔總投資2.79億元的37%,比計劃工期提前4個月完成水庫部分主體工程。蓄水運營後將惠及新城辦1.15萬居民人飲用水和薛峰水庫北幹渠1.3萬畝農田灌溉用水。

未來,韓城侯傢峪水庫、小迷川水庫將同趙傢坡水庫、薛峰水庫相連形成水庫群,綜合調度、統一協調力求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力結合。

在韓城黃河萬畝生態漁業園區建設現場,施工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據瞭解,陝西省水務集團韓城黃河萬畝生態漁業園區,是該集團從韓城市流轉土地2.54萬畝而規劃興建,規劃總投資30.1億元、一期計劃投資3.6億元。整個園區建成後,預計年生產水產品1萬噸,漁業產值3億元,年接待遊客達100萬人,年旅遊綜合收入預期達10億元,將有力地推動韓城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韓城市旅遊產業的發展。

水務集團韓城水務公司副經理吳東生告訴記者:“園區將按照‘以漁為主,立體開發,綜合利用’的生態漁業發展思路,結合韓城市整體旅遊佈局,充分挖掘鯉魚躍龍門的文化內涵,全方位開發建設生態漁業、現代農業、生態旅遊。”

而在距離韓城黃河萬畝生態漁業園區不遠的地方韓城黃河生態漁業示范基地(九鯉坊)也在同時施工,米果成型機佔地3000畝的九鯉坊將集黃河生態養殖區、餐飲黃河特色餐飲文化的街區為一體,向水生態要錢,將成為這個項目的核心功能,建成後園區將年產魚2000噸,產業產值達5000萬元,年旅遊綜合收入預計超過3億元。

據瞭解,2016年前十個月,陝西省水務集團三大板塊六項業務全面推進,累計融資14.66億元,新開工和在建項目98個,下達投資11.15億元,收入近6億元,發展形勢良好。

根據陝西省水務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瑜的三步走戰略設想,2016年底前該集團將以供水、水源、生態、漁業、水電,融資等業務發展,創新體制機制,大膽改革,努力奮鬥,做實做強集團、壯大資產,強化和規范管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群眾提供優質放心水,為“三穩兩優”做出應有貢獻。第二步以科技為引領,用創新、協調、綠色、共享、開放的理念實現多元化發展。 第三步將集團打造成陝西品牌,走出陝西、走出全國、走向世界。目前第一步戰略設想已基本實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yq096bz56 的頭像
    kyq096bz56

    小鴨子的網購清單

    kyq096bz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